藏医诊断学
藏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方法是问诊、望诊和触诊。诊断病人患有何病叫做认病,认病主要靠征候。病和征候的关系好比火和烟的关系一样,火是烟的基础,烟是火的表现。所以认病必须先认识征候,不懂得这个道理的医生,就认不清病人的征候,好象错误地把水蒸气看成烟雾,或见云就以为准要下雨一样, 把不可靠的东西看成可靠的东西。要确诊疾病,分析病的征候是非常重要的。
问诊:是指对病人和病人的家属询问有关病情的状况,如病因、发病时间、症状、是否用药、发病季节和饮食起居等。特别是病因、患病部位和症状都应该加以问清楚,因为问诊是疾病最主要的诊断方法。
望诊:是指观察病人的神色、体型、肤色、大便、小便和痰等。特别要仔细观察舌和尿的变化,舌诊主要是看舌质和舌苔。例如,有隆病的人,舌质红舌苔干而粗糙;有赤巴病的人舌苔黄而厚;有培根病的人,舌苔白而滑等。尿诊是医生首先看尿的颜色或冒热气的情况(尿蒸气的情况),嗅气味等,然后用一根细棒搅拌尿液,看尿的泡沫(包括泡沫多少、大小、颜色、消失快慢)、沉淀物的形状、漂浮物等的变化。例如,热性病人的尿呈红黄色,气味大,有臭味,尿的热气维持时间久,泡沫稀少呈黄色,且消失快,沉淀物如乱云状。
触诊:是指触摸患者的身体检查的身体的寒热性、皮肤的润燥、凹凸、骨质的折弯和器官的消肿等。特别是切脉,做切脉诊断的要求是:患者在脉诊前一天禁食酒肉等难消化或性温、性凉的饮食、保持良好的饮食起居、避免熬夜和房事等。脉诊的时间选在朝阳出露时,脉诊时患者不要讲话、不要闭气以免影响脉搏。
诊脉有“寸、甘、恰”之分,用食指、中指和无名指分别按“寸、甘、恰”三部分。切脉的部位是腕后第一横一寸之处(大拇指末节的长度为一寸)。切脉的手法分浮取、中取、沉取三种,寸、甘、恰三部所代表的脏腑,男女略有区别,男子左手之“寸”诊断心和小肠,“甘”诊断脾和胃,“恰”诊断左肾和三姆休;右手之“寸”诊断肺和大肠,“甘”诊断肝和胆,“恰”诊断右肾和膀胱。妇女的左手食指即“寸”诊断肺和小肠,右手为心和大肠,其余相同。
正常人一息(一呼一吸)脉跳五次,柔和有规律。而多于五次者有热、少于五次者有寒。脉象因病而异,主要分十二种。热性病之脉象为数、洪、大、弦、滑、硬;寒性病之脉象为沉、迟、弱、细、浮、虚。各种病症均各有其表现的脉象。脉诊还应与望诊相结合,以测病人之生死,当病人出现下述情况者可能死亡:心脉摸不到,舌中间发黑者;肺脉摸不到,鼻翼下陷者;肝脉摸不到,下唇外翻者;肾脉摸不到,耳向后听不见声音者。关于脏腑的脉象与五官(舌、眼、鼻、耳、唇)的变化相联系的观点。在藏医系列挂图中对此描绘得很生动,也和中医脏腑学说中讲的:“心开窍于舌,肺开窍于鼻,肝开窍于目,肾开窍于耳,脾其荣在唇”有相似之处。
人体正常脉象有阳脉、阴脉和中性脉等三种。阳脉的脉势粗壮而搏动缓慢;阴脉的脉象细而搏动迅速;中性脉的脉象流长而光滑和柔和。医生必须首先辨明患者脉象正常时属阳、属阴或是中性脉。一般来讲女子多为阴脉。男子多为阳脉。而中性脉男女性均可见到,所以必须详加观察,先辨清平脉才能分清病脉。
藏医诊病除了望诊、触诊、脉诊三种方法外,还有药物试验诊断法。总之,根据望、触、问的诊断得到的印象,加以分析和归纳,从发病原因判断疾病的性质,从症状和体质判断疾病的部位。